X 关闭
很多人以为,退休了,就像鸟儿离开了笼子,可以自由飞翔了。
没有人管你,看不惯的人,随时可以疏离;遇到讨厌自己的人,断交就行了。
至于儿女,也长大了,能自己谋生了,用一句“儿孙自有儿孙福”的古训,就概括了一切。
【资料图】
别急着给退休生活下定论,一切只是开始而已。
从人均寿命来看,退休之后,还得活一二十年,并且是夫妻两个人在一起,其开销有多大,需要多大的格局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。
对于人生,任何一个关键节点,都要未雨绸缪,不能临渴掘井。
到了七十岁,身体的病痛增加,儿女的小家庭更加独立,夫妻不能守望相助了,对存款的考验也就来了。
01
没有存款的老人,远见不够,难免被子女嫌弃。
知乎上,有人问:“公公婆婆没有积蓄,还不上班怎么破?”
提问者,明显是儿媳,对于公公婆婆的养老方式,带着一股气。
公公婆婆五六十岁,每天在家待着,坐等儿子来供养。儿子和儿媳的收入也不高,因为贷款买房了,也不敢马上要孩子。
打心眼里说,儿媳希望公公婆婆别“啃小”,毕竟他们手脚健全,并且体力也还行。
儿媳更担心,要是自己有了孩子,也很长时间不去工作,那么家庭就会陷入困境。
有时候,儿媳也会劝说公公婆婆去打工,但是这话,怎么说,都别扭。
从大家庭的角度,儿媳还把公公婆婆和自己的父母对比,发现父母勤快多了。于是,内心的焦虑、落差就更大了。
网友“公明”抛出一个很扎心的回复:“儿媳妇只有帮助的责任,而非义务,公婆不是父母,你养不是义务。”
说白了,要是小家庭的负担太重,公公婆婆也无法独自养老,那么儿媳索性就按规则办事,别管公公婆婆了,撇清关系。
从以上描述可以得知,没有存款的老人,一旦需要儿女承担养老费用,就会被儿女嫌弃,就算儿女有义务管老人,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收入不多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
从老人本身来看,退休之后,没有存款,应该有三点原因。
其一,盲目去追求诗和远方,养成了买买买的习惯,把家庭的开支变得很大,退休金也出现不够用的情况。
其二,老人没有充分考虑到人可以活多久,有得过且过的思想。过分相信“养儿防老”的古训了。
其三,总以为,每个月都有经济来源,吃不穷。却不知道,当人很老的时候,退休金再多,也可能不够用。
很多老人,退休金只有一两千;也可能,夫妻两个人,只有一个人退休了,另一个人只能“依附”,从而日子紧巴巴。
但是不考虑到存款这件事,越往后,日子会越难。好日子,一定是先紧后松的,反过来做,就伤害了自己和家庭。
02
一辈子省钱,存钱,是老人应有的自律。
看过戏剧《墙头记》的人,就会发现,年迈的木匠,帮两个儿子成家立业,但是他自己走不动的时候,被儿子嫌弃。
后来,木匠的朋友看不过去,就暗示两个儿子,木匠存了一笔银子,谁最孝顺,就给谁。
于是乎,两个儿子心甘情愿供养木匠老父了。
虽然是戏剧,但是也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——父子之间,也会做唯利是图的事情。
“我孝顺父母,若是父母能给一笔‘孝顺费’,就好了”,这样的想法,不厚道,但是会冷不丁冒出来。
为什么很多家庭,父母过世之后,兄弟姐妹会争夺家财。并且,用孝顺父母的程度来作为分配的标准,孝顺父母更多的人,往往要分配更多财产。这就是“孝顺和利益结合”的真实体现。
孝顺,不是一句好听的话,而是要花很多的钱。老人必要看到这一点。
五六十岁的时候,省吃俭用,开销合理,那么到了七十岁,手里有一定的存款,并且年轻时的积蓄,也还存在。那就不愁养老的问题了,也算给儿女的经济压力,松绑了。
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事实:老人生病了,儿女要挤兑工作时间,去医院照顾,收入会减少;老人的医药费,都分担到儿女身上,是难上加难。当老人自己有钱的时候,儿女就能通过请护工、保姆来尽孝,自己没有蒙受损失。
从人性的角度,我们还能看到,老人不要花儿女的钱,因此儿女之间,不会因为分担费用多少,而吵吵闹闹。
养成省钱的习惯,一辈子都坚持住,不是说,老人什么都舍不得买,不追求诗和远方,而是让自己“有详细计划”。
一部分钱用来吃喝,一部分钱用来旅行,一部分钱存起来。
存款,也是老人的底气,会让自己对未来更有信心。从而,心情会愉悦一些。
别担心,人走了,钱没有花完。留给儿女一些钱,也算是最后的帮忙;省钱的习惯,形成了好家风。
03
俗话说:“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。”
千万辛辛苦苦大半生,到了最后,还苟延残喘过日子。
从退休开始,我们赚钱的本事小了,就得从方方面面去谋划生活。
对儿女别太大方,就算帮忙带娃,也只是负责照看,别承担儿女家的一切开销。也不要过早把存款分配给儿女。
对亲戚朋友别太大方,少圈子,少礼尚往来,一些饭局酒局,要学会拒绝。
对外人别太大方,不要随便去同情人。一些职业骗子、乞丐,比你更富有;一些不良商家,不值得你去信任。
把钱留住了,到了八九十岁,还有得花,想起来就开心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关注我的文字,走进你的心灵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欧洲制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